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   风采

楹联网

www.yinglian.org.cn

最新最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电邮:203194828@qq.com

热线:13001024648

QQ: 203194828

风采1
 
邓政阳:对对子暂不宜走进中考语文
 发布时间:2015/8/5 浏览次数:4865

对对子暂不宜走进中考语文

——兼述2010年各地中考对对子题的失误

邓政阳

随着对联的入史,对联成为探讨的热点:对联的起源、对联是否算文学、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等。其中,对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这些热点中的焦点。翻开各种语文杂志,都可以看见关于对联的教学论文,如《中学语文教学应教些对联知识》、《对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巧用小对联,搞活大语文——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等。与此同时,对联也走进了中考。吉林省2001年4月15日做出决定:中考语文中增加“对联”。2000年中考试卷中出现对联题的省市有四川省、宁夏自治区、浙江宁波、江苏南京、江苏无锡等,2001年中考试卷中出现对联题的省市有吉林省、辽宁省、苏州、湖北鄂州、黑龙江省、福建三明、福建厦门等。2002年中考试卷中出现对联题的省市有泉洲市、大连市、吉林省、四川省、北京海淀区等……

2010年,云南玉溪的中考语文对联题目是:玉溪,一个因水而名,因溪而秀的地方。她

山川秀美、文化悠远、民风淳朴,世居的民族独放异彩……为了向远道而来的朋友介绍玉溪,拟挂出一幅对联,请你补出下联。

上联:忆聂耳,一曲国歌扬九州,游孤山,白帆点点映蓝天。

下联:

2010年山东烟台的中考语文对联题是:完成下面的对联,展示山东的人文底蕴和自然风光。(3分)

上联:儒家仁  墨家爱  人文精华

下联:

……

毫无疑问,这种出题的思想是无可厚非的。1932年,我国国学大师陈寅恪也在清华的入学考试中设置了对对子题,并写了《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略有删节),他写道:

但今日之吾辈,既非甚不学之人,故羞以“格义”式之文法自欺欺人,用之为考试之工具。又非甚有学之人,故又不能即时创造一真正中国文法,以为测验之标准。无可奈何,不得已而求一过渡时代救济之方法,以为正正中国文法未成立前之暂时代用品,此方法即为对对子。所对不逾十字,已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其中有与高中卒业应备之国文常识相关者,亦有汉语汉文特殊优点之所在,可藉以测验高材及专攻吾国文学之人,即投考国文学系者。并认为把对对子作文国文试题有四点好处:一是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二是对于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 ……据此,则知平仄声之测验,应列为大学入学国文考试及格之条件,可以利用对子之方法,以实行之。  三是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今日学生所读中国书中,今人之著作太多,古人之著作太少。非谓今人之著作,学生不可多读。但就其所读数量言,二者之此例相差过甚,必非合理之教育,亟须矫正。若出一对子,中有专名或成语,而对者能以专名或成语对之,则此人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可以测知。四是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凡能对上等对子者,其人之思想必通贯而有条理,决非仅知配拟字句者所能企及。故可藉之以选拔高才之士也。

陈老之所以出对对子为考题,是因为“无可奈何,不得已而求一过渡时代救济之方法,以为正正中国文法未成立前之暂时代用品”。而面对题目的是高中毕业生。陈老之所以出对对子,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对联专家,在这方面有一定的造诣。而我们现在具备这些条件吗?课程,老师,学生……我们现在的课程,有对联知识讲解吗?我们现在的中考语文命题专家,有几人是对联专家,我们现在的学生有几人读过对联启蒙读物?以对联来考察学生的语文水平,这合适吗?

从古今课程设置来看,对对子暂不宜走进中考语文

对课,就是老师教学生对对子,或者说作对联。对课是旧时私塾常见的乃至必开的课程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对课到底出现于何时,尚无确考。据现有资料表明,唐代开始,就有属对。由唐至宋,对课逐渐发展,且结合属对的方式进行。元明时代,对课已比较盛行。《春明梦馀录》言及明阁臣为太子授课,“皆有对偶之句”,且“由浅渐深,由近及远,比物连类,触发颇多”,这种教授方法正是对民间私塾教授方法的继承。阁臣还“将旧对佳者集为一帙,恭候东宫(即太子)时取观览”,足见对对课的重视。清代,对课在私塾中更是随处可见。直到清末,还是如此。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就有如下叙述: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民国年间,私塾在乡村中还维持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因而对课也延续了下来。据中南大学楹联学硕士生导师余德泉老师回忆,他小时候就读过《声律启蒙》,其时离解放已经很近了。等到新学取代旧学,对课便随之消失。

对课进行的方式,往往因师而异。仅时间安排就有很大的不同。有每天都进行对课的,鲁迅当年就是如此,只时间在晚上。有每旬安排一定时间进行的,私塾一般都是这样。对课的要求,视学生程度而定。学生初学对课,塾师的联题都比较简单,通常只是字时。字对包括单字对和多字对。单字对就是一个字对一个字。如塾师出“雨”,学生对“云”;塾师出“地”,学生对“天”。多字对,这里指处于单字对和句对之间的对仗,包括两字或两字以上的词和词组。单字对练习一段之后,便可进入多字对。多字对从两字开始,循序渐进。如师出“麟角”,生对“凤毛”;学生对多字对掌握较好之后,塾师便让学生转入句对。句对,指对文每边分别成句的对仗。所谓成句,就是要表达完整的意思。在通常情况下,句中都要有作为谓语的动词或者形容词。因为只要表达完整意思,有时一边虽然只有两个字,仍然是句对而非前面讲的字对。“尔来”对“我往”,“水秀”对“山青”即是……总之,古时对对子讲求的是循序渐进。十一二岁的学生,一般都读了若干本启蒙读物,如《声律发蒙》、《训蒙骈句》、《龙文鞭影》、《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程度高一些的读到了四书。喜欢对课的,还读过一些赋文诸如《北山移文》、《滕王阁序》、《赤壁斌》、《岳阳楼记》之类。由于朝夕不离,死记硬背,在朗朗上口之后,又加上老师的点拨,居然能渐渐觉悟,闯过平仄对仗这一关。又由于脑子里塞进了许多典故,聪明的学生到十五六岁时,便能在社会应酬中,作出比较好的春联、喜联、寿联、挽联之类的应用联了。

从现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呢?从私塾废除到“新学”取代“旧学”,有哪一所公立学校开设过专门的对课教学?有哪一所私立学校开设过专门对课教学?没有。近年来,小学课程中与对对子相关的有: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3》P36-37:云对雾,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花对草,蝶对蜂。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桃对李,柳对杨。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一年级下册《识字7》,P114:是对非,长对短。虚心对骄傲,热情对冷淡。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

人教版配套教师用书对《识字3》的解说为:一、教材简说 “识字3”是以对对子的形式识字,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教学本课应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大自然的实际,采用多种方法识字。二、学习目标1.认识“雾、霜”等13个生字。会写“和、语”等6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有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对《识字7》的解说是:本课借鉴了有关传统蒙书的结构和语言形式,把几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语组合在一起,不但引导学生识字,还蕴含着对对子的启蒙教育,可谓一举两得。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对对子的知识不必过多讲解。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拓展三”P65-66中直接出现“回文联”、“数字联”、“叠字联”、“顶真联”。第七册《语文园地一》P19中直接出现了4副对联。第六册中《语文园地三》P49页中的“读读背背”有人认为是对联,其实那根本是俗语。第八册《语文园地八》P162中有两则短小的对联故事。

不难看出,这些识字课,拓展课,有多少教师会把它当对联课上?这样算来,小学6年,有几个课时是与对联有关的?这几个与对联有关的课时中又有多少时间是在讲对联的基本常识?

即使到了初中,对联相关知识还是少的可怜。初中六册课本中,仅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中P213-214中简略的介绍了对联的基本特点。

古时,有对课,有专门的课时,有配套的教材,对课教育也循序渐进。现在,这些都没有了。学生如何对对子,这分明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从师资的滞后性来看,对对子暂不宜走入中考语文。

2000年,湖南新化一中为美化校园环境,搞了一次征联,曾向历届校友和社会各界约稿,共征得联语千多幅,然而本校语文教师十余人,却未写一幅。

2003年,笔者对成都、南充、内江三地的部分重点中学语文教师(34位)进行过问卷调查。他们曾就读的大学中开设对联课的(包括在写作、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课所涉及到的对联知识,从严格意义上说是没有学校专门讲对联知识的)占22%,而他们中使用对联教学的教师却占61%;使用对联教学的教师占61%,而连对联的最基本的常识平仄有30.4%的教师不知道,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有47.8%的教师不知道,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有13.1%的教师不知道,对联的遣词技巧、组句技巧有16.9%、17.4%的教师不知道。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学语文教师所掌握的对联知识太少,远远不能胜任当前语文教学中对联教学的任务。追溯根源,造成中学语文教师对联知识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高师中文系教学的缺失。高等师范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阵地,如果连培养的语文教师都不懂对联,何来让初中生对对子。

最近几年来,对联虽然在高师中文系教育中已初现端倪:中南大学文学院已招收对联学硕士研究生;哈尔滨师大在古典文学研究生中也开设了对联课;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李文郑先生受聘为兼职教授到郑州大学讲学。但是,就全国范围内的师范大学来说,这无异于杯水车薪。既然教师不懂得对联的一些知识,他们如何来评判考生的答案,这就涉及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从命题者所给的答案来看,对对子暂不宜走进中考语文

2010年浙江东阳的中考语文对对子题

某社区是省级文明社区,五一节期间举办系列庆祝活动。考虑到今年五一,恰逢上海世博会正式启幕,上海世博会积极实践“低碳经济”的许多做法得到广泛的赞誉。因此,在社区的活动安排上,既要气氛活跃,又要节能、环保。请你参与部分活动,并发挥你的重要作用。

(1)社区举办了联欢晚会,舞台两边的台柱上悬挂着一 副对联,上联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请你接写下联:                  ▲                      。(2分)

参考答案为:如:文明,让社区更和谐 ;社区,让邻里更和睦等。

2010年山东济宁语文中考对对子题

2010年5月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济宁市承办2014年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同时,市政府承诺:将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倾全部热情,把二十三届省运会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最成功的运动会。为宣传好本次省运会,请你为下面这条宣传标语的上联拟写下联。(2分)

上联:手拉手当好东道主

下联:

答案示例:心连心办好省运会(评分:共2分。符合要求即可)

这两道题目的答案,简直令人啼笑皆非,这些分明是标语口号,哪里是对联。对联讲究文字相别,即上下联不要有重复的字,特别是处于同一位置上的字。“一“字重复,破坏了对联的整体美感。但是有两种情况除外。一是个别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允许,允许重复,但是必须放在同一位置上,如: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开颜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如,这个“之”就是带有衬字性质的虚词。二是上下联异位重字,必须交错相对,如:“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上述两道题目中的对联,都是犯了处于同一位置上的字重复了的毛病。这是对联的基本常识,确实不应该。翻阅历年的对联中考题,类似的错误还有很多。这些错误为什么没有引起有关专家的重视,任由一错再错。这是否折射了中考命题专家不懂对联?或者是对学生要求放宽,即所谓的宽对。即使是这样,那么,在参考答案中的评分标准中为什么没有说明?

但是宽对的要求中并没有说可以上下联同一位置可以有相同的字。

2010年浙江金华初中语文中考对联题

阅读材料,对出下联。

在世博园的浙江馆里,有一个特殊的展区,那就是经过半年时间推选出的最能代表浙江30年发展与活力的6户“最浙江”家庭。在浙江省11个地市中,我们金华独占了两席。一个是义乌的周晓光家庭。30年来,周家人从小货铺起家,用双手创造出了一个拥有38亿产业的财富神话。另一个是武义俞源的俞凤法家庭。俞源村是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俞家祖上就是书香门第,年近八旬的俞凤法与子孙们仍住在世代相传的祖屋里。他经常采集中草药,勤劳乐善,他的家庭是浙江乡村传统耕读文化的缩影。

上联:小货铺中创神话   下联:                横批:金华人家

参考答案为:如“古村落里飘书香”(或“书香门第传文化”、“乡村人家传书香”等意义、结构相近的都可以。)

从结构上来说,“古村落里飘书香”还可以;试问“小货铺”是对“书香门”,还是“小货铺中”对“书香门第”? 试问“小货铺”是对“乡村人”,还是“小货铺中”对“乡村人家”?这些对联,从结构上来说,怎么也说不上相近。

2010年吉林省中考语文题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今年端午节的时候,学校文学社举办征联活动。请根据所给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喜迎盛世龙舟竞渡; 下联:□□□□□□□□。

参考答案:宽对即可。如:欢庆佳节粽叶飘香。

2010年湖北恩施中考语文对联题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样式。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情节和上联对出下联。

他忠心耿耿,为报知遇恩,为酬托孤意,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名成八阵图,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

上联:忠肝义胆,关云长华容义释曹孟德;

下联:                              。

参考答案:示例:鞠躬尽瘁,诸葛亮蜀中诚报刘豫州。说明:宽对即可。

何谓宽对?宽对是与严对相对而言,是指对仗尺度放宽但还能保持对仗格局的对联。款对的范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放宽词性的对仗,二是放宽节奏对仗,三是放宽结构对仗;四是不拘平仄的联型。而这些注意事项里,还涉及很多小的规则。阅卷老师如何去评判?给分标准如何?

陈老当年对“对对子”该如何评分,他的答复是:至于评判标准,即按上述各节:(一)文法方面,如平仄词类之对否;(二)“意思”之工否,思想之如何。分数则仅占国文三题中百分之十,倘字面对工,思意不差,则可得十分,如对得极好,可得四十分,即完全不对,亦不过扣去百分之十分。是于提倡中已含通融宽待之意,其所以对对题有较难者,实为考生中之有特长者,普通人字面对上即可。

比较而言,现今的评判标准,实在是少得到可怜!再加上批阅试卷的老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对联教育,批阅试卷的质量可想而知!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对对子暂不宜走进中考

学生知识的构成,都是由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构成。所谓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面对对联,因教材的缺失和教室讲解的缺失,大部分学生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对联。要对上对子,必须得掌握许多对联知识。如,对联的基本要素:字句相等;习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对联的对仗形式:正对;反对;流水对;自对;借对;无情对;虚实对。对联的平仄:新旧四声;平仄的识别;新旧四声双轨并行。对联的宽严:宽对;严对。对联的禁忌:合掌;同声收尾;同声落脚;不规则重复字;上强下弱。对联的修辞:语音修辞;文字修辞;词汇修辞语法修辞。对联创作的要求:生活积累;感情积累;思想积累;艺术积累。对联创作的要求:立意力求高远;意境力求完美;感情力求真挚;议论力求精辟;寓意力求含蓄;锤炼力求精到。就笔者所搜集到的楹联理论书籍,最厚的一本是谷向阳老师编著的《中国楹联学概论》,32开公677页。这些叙述性知识学生知道多少?当然,学生不知道这些,对不上对子或者乱对就见怪不怪了。因为,他没有完成对对子这项任务的知识,也就是说关于“如何做”的知识不具备。学生怎么能对得正确?而且,学生连什么是偏正、联合、动宾、动补等词语都不动,还谈什么结构相似!

在1932年应考陈寅恪所出的对子,学生也因良莠不齐,而答案千奇百怪。当年对对子情况在1932年8月15日版7的 北平《世界日报》上有记载:对孙行者除王引之、韩退之、胡适之、祖冲之较好者外,普通皆对陈立夫、郁达夫、王献之、周作人,至以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应对极多,甚不通。亦有对以赵飞燕、黄飞虎、郭沫若者,最可笑莫如一部(分)考生,仅由字面上对以“翁坐乎”、“子去也”。有某生对“我来也”,下注古文盗窃人名,虽平仄不谐,但亦可见彼知对专名词及虚实字,仍得相当分数。其余尚有根本不懂“对对”用意者,如某生以“少小离家老大回”为题作文一篇,有以原诗第二句“乡音不改鬓毛衰”塞责者,亦有以“城池依旧人民非”联句者。最可笑者莫如某生,于试卷上原对后涂改许多,后竟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下书“金银珠宝往家抬”,而于“孙行者”下大书“一个斛斗十万八千里”,情急胡诌,窘状可想。

可以看出,即是这些学生或多或少读过私塾,学过对联,面对这些对子的时候,他们的对句是“甚不通”、“最可笑”、“根本不懂‘对对’用意”……

当时,《世界日报》上很多观点可以说反映了学生的或者说就是学生的态度。如:北平《世界日报》在八月七日第十二版“读者论坛”刊出署名“丁零”《关于“对对子”》的投书,认为新旧人物都会注意到清华对对子的国文试题,测考生对旧文学的修养,很技巧;但评判的标准如何而定则难,要求主考先生发表他自己的原对。八月十三日,署名“湘石”的《我也谈谈对对子》,认为不但让多数考法理二科的同学会觉得困难,就是意欲研究中国文学的老夫子,恐怕也茫然不知所对。“湘石”还提到对子题中除了“孙行者”和“人比黄花廋”之外,其余对子题都是下对,皆典出唐诗宋词,期待考生“巧合天成,属比恰切”,当可确认考生“对对子”的成绩不可能好,阅卷先生也会有“才难”之叹。另一篇署名“北黎”的《对对儿》,则很为“斯文”庆,只是不明白在中学里何以没有学“对对子”。认为“在维持中华民族的生存上国学是必须要学的,国学既是必学,对儿自然更是必须对的。为传播国学普遍起见,要雅俗共赏才好。”可谓皮里阳秋,肯定中有嘲讽。

对课作为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内容之一,从唐代以来,一直盛行在私塾里,“大约民国以来,提倡新学,反对‘旧学’,连同对课也反对掉了”;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对联也惨遭扼杀,林彪、“四人帮”一手把它打入“四旧”的行列,一手又以“标语口号式”的帮联取而代之,对联奄奄一息。粉碎四人帮以后,对联重获新生。随着1983年中国楹联学会的诞生,继后又有三百多个地方楹联组织建立……对联文化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1998年中国楹联学会又通过《中国对联文化跨世纪发展纲要》,更是为对联事业绘制了宏伟的蓝图……这些,都表明对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联之所以具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实践证明,是因为对联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体的演进有其内在的理路,那就是:“文体更迭的过程内在的从属于母语架构和民族精神自我呈现的过程,母语的内在架构是对偶的,汉语本身具有声调,构词以单音词根为基础,又以单音独体的方块汉字作为其书写符号。民族精神的精邃是“和合”,对中华民族来说,凡事都要“成双成对”,崇尚阴阳对峙、辨证和谐的审美观一直保持到今天。……三千年伏线,到了清代才得见分晓。楹联之盛,达到了古典文学文体之美的高峰。”这正是对联的中国特色和地位,使对联在中国的生命力特别顽强,历经劫难而久盛不衰。

现在中考,高考,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对联题。这是可喜可贺的事,但是,我们出题者也必须考虑现在教材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出一些能够让老师,学生都能够接受的对联题,考察对联有很多种方式,为什么一定要出对对子呢?如2010年重庆中考语文对联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重庆馆设计主题确定为“山地森林城市”,面积600平方米的馆内设有“天生重庆”“人文重庆”“奇迹重庆”3个展示区,分别呈现了壮美的三峡景观、独特的人文元素以及未来重庆城市规划。观众可欣赏刺绣、版画、川江号子、铜梁龙等具有巴渝特色的民俗文化,体验高科技产品……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参观后欣然为重庆馆写下一副对联:上联是“三千年历史文脉尽现其中”,下联是“八万里山河新貌彰显眼前”,横批为“馆小乾坤大”。

(1)请写出你对黄市长这副对联的横批“馆小乾坤大”的理解。(2分)

参考答案是:展馆虽小,却将重庆的雄奇壮美山川,悠久灿烂历史浓缩在了其中。

再如2010年湖南岳阳中考语文题

上海节博会涌现的诸多材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素材,请你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参与以下活动。(8分)

(1)李欣同学收集了一些关于上海世博会的对联,请帮他判别:A项是题在中国   省的场馆,B项是题在中国         省的场馆。(2分)

A、上联:竹韵悠悠  湘江竹笛尖栖蝶    下联:桃容楚楚  闹市桃花洞隐尘

B、上联:书生志满怀  孔孟之乡立志    下联:齐鲁青难了  文明之树长青

参考答案:湖南,山东。

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语文对联题

苏东坡年轻时自以为已饱读诗书,便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经一老

翁指点,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与自负,于是将对联改成     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以表明自己继续读书学习的决心。

①方框中要补写的词语是:                    (2分)

②请为苏东坡改后的对联拟个四字横批。横批是:                           (2分)

③上下联一般竖贴在门的左右两侧。上联应贴在门的         边。(1分)

参考答案(用字不重复;所填词语应含有决心的意思;横批与上下联意思相匹配)①发愤(发奋等)②博览群书(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等)③右侧

这些题目,都切中的对联的一些基础常识,符合学生实际,确实是中考对联中难得的好题目。

其实,考察对联的方式有很多种方式,如“对联寻亲”,缩改对联等等,为何要用这个对对子来为难老师和学生呢?等老师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教材中有相当的文章,对对子再走进中考也不迟,要不然,对出的对联绝对令人啼笑皆非,这绝非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