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   风采

楹联网

www.yinglian.org.cn

最新最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电邮:203194828@qq.com

热线:13001024648

QQ: 203194828

风采1
 
罗 辉:璀璨楹联香大岭
 发布时间:2015/8/5 浏览次数:2791

 

璀璨楹联香大岭

――眉山社及其祠堂对联赏读

罗  辉

 

眉山社的源流

位于高州市郊石仔岭街道镇大岭村边的双孖庙之一――眉山社,它是陈大岭村苏氏家族庙堂。近日笔者向苏氏族人、退休教师苏铭西及村干部苏炳超等人了解,并实地考查了眉山社庙堂及位于陈大岭村中的苏氏宗祠的宗支源流及其传统文化情况,据他们介绍:陈大岭村苏氏族裔约在明朝后期,由于受安史之乱的影响,从四川峨眉山迁徙珠玑巷,再由珠玑巷迁徙到现陈大岭(含塘仔村)一带定居肇基农耕。由于陈大岭村苏氏始祖苏怀隐娶邻村女子邓氏为妻,婚后生7个子27个孙,宗亲血脉盛极一时,此后宗支不断扩大,有的往外迁至广西文利、合浦、香山及信宜安莪、茂南金塘等地,人口已超10000人。说起陈大岭村还有段历史传奇呢。解放前,原来陈大岭一带,土地贫瘠干旱,无法耕种,就连生活饮用水极其艰难,因而就要徒步到距村五六里之外的虾公岩下挑饮用水,而且都是由村中妇女成群结队去,并采用当时是泥瓦烧制的菜罐(当地人通“广”音)作为装水工具,因此留下了这样的民间谚语:“大娘屁股痒一痒,打烂二十四担罐(音广)”,以及流传更为广泛的一首民谣,云:“陈大岭,担水担断颈;揾柴揾断勾刀柄”。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陈大村,苏氏族人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现在随着村民生活逐步提高,人们追求文化生活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因而陈大岭村通过多方筹资建起了文化体育中心大楼和规范宏大的村级戏剧院,以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同时更为难得的是,大力将苏氏宗亲庙堂民俗文化弘扬和光大,教育族人子孙要善行仁德、尊长爱幼,特别将对联传统文化列入宗亲励志教育,继承先辈们优良传统。故苏氏庙堂取名“眉山”就是族人为纪念苏氏源远流长的,让儿女子孙永远不忘自己的根、要热爱生我养我的故乡和充满希望的热土。

眉山社对联溯古烁今

经笔者考查和苏氏族人了解,其庙堂文化尤其是对联传统文化底蕴较为深厚,如眉山社门联,云:

眉齐二老;

山镇双村。

此门对上下联虽短短四言,却蕴含丰富而深刻内容:上联“齐”字点睛,贯穿上下,圆润洞悉。下联“镇”字气势恢弘,上联寓意尊老、夫妻和谐乃至家庭和睦,有尊老爱幼,家和万事兴的教化作用。眉齐:原指达到人眉毛的高度。来自“举案齐眉”的略语。比喻夫妇相敬如宾, 一指犹言举案齐眉。谓夫妻相敬如宾。南朝梁沉约《梦见美人》诗:“既荐巫山枕,又奉齐眉食。”《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与同浑家 王氏 ,年少齐眉。”二喻夫妻白首偕老。《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小娟直与院判齐眉而终。”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二:“凡六十以上齐眉命妇,均得邀綵缎珍品之赐。”《俚言解》卷一:“夫妇偕老曰齐眉。扬雄《方言》:眉、黎,老人之称。东齐谓老曰眉。《诗·七月》篇:‘以介眉寿’。齐眉犹言‘同寿’,非指梁鸿、孟光举案齐眉事也。”三是与眉毛相平。《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前髮齐眉”。二老:一、尊称同时或异代齐名的长者二人。(1)指:伯夷、吕望。《孟子·离娄上》“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 汉扬雄《解嘲》:“昔三仁去而殷墟,二老归而周炽。”(2)指:伯夷、叔齐。晋郭璞 《登百尺楼赋》:“揖首阳之二老,招鬼谷之隐士。”唐陈子昂《梓州射洪县武东山故居士陈君碑》:“两龚不免於兰焚,二老不免於薇叹。”(3)指:老子、老莱子 。《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追羲农之绝轨,蹑二老之玄踪。”李善注:“二老,老子老莱子也。”(4)指:力牧 、太山稽 。唐刘复《游仙》诗: “二老佐轩辕 ,移戈戮蚩尤。”《艺文类聚》卷十一引《淮南子》:“黄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辅之”。(5)指:李白 、白居易 。宋辛弃疾《念奴娇·余既为傅岩叟两梅赋》词:“我向东邻曾醉里,唤起诗家二老。”邓广铭笺注:“诗家二老即李白及白居易”。二指父母。北周庾信《王祥扣冰鱼跃赞》“二老同膳,双鱼共浮。”宋张孝祥《鹧鸪天·为老母寿》词:“同犬子,祝龟龄,天教二老鬓长青。”下联:双村:指陈大岭村与镇大岭村。从修辞上看,眉对山,二老对双村,词性与结构对应,“老”这里作名词,特指眉山社始祖。上下联平仄为: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也合律。

又如柱联,曰:

庙对罗山。水绕沙环钟秀气;

门迎峻岭,崧山嶽降显神灵。

“罗山”“峻岭”本地地名,“水绕沙环”,指眉山社四周环境秀色诱人,上联写景;下联寓意深刻,显露精神寄托,联语含典;崧山岳降,典出《诗·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於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毛传:“山大而高曰崧;岳,四岳也……岳降神灵和气,以生申甫之大功。”申,申伯;甫,甫侯,都是周宣王舅父,周朝重臣,相传是古四岳后裔。后以“崧生岳降”称出身高贵的大臣,或喻天赋特异者。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如正殿联,曰:

眉目分明,合社同瞻品望;

山河巩固,双村共托平安。

联语通俗易懂,依内容上看:眉目:眉毛和眼睛,借指容貌:眉目清秀。比喻头绪或条理清楚。分明 清楚:如杨朔《泰山极顶》:“万里长空,云彩丝儿都不见,素常雾腾腾的山头,显得眉目分明。”合社:眉山社全体社民。品望:指人品和声望。如明朝袁宏道《送观察侯公序》:"以公之品望,而仅使之雨露于三 湘 七泽间,于世道窃有虞焉。"《红楼梦》第一一五回:"弟至浊至愚,只不过一块顽石耳,何敢比世兄品望清高" 。清程矞采《关于升平社团练情形的奏折》:"伏查该处社学、公所各绅士,皆系素有品望之人。”瞻:仰参拜。下联:山河巩固:山河稳固、人民生活安定有爱国爱乡之情愫流露;双村:指陈大岭村和镇大岭村。联语寄托村民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一生过上平等安稳的日子。

从修辞手法看:釆用四、六句式,词性相对,眉目对山河,品望对平安,皆为并列名词;分明对巩固;并列结构作动词,平仄安排为: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合律。

祠堂楹联文化彰显忠孝节义

陈大村不仅庙堂对联灼灼生辉,而且它的祠堂对联文化亦更具民俗特色。虽然岁月沧桑,至今苏氏宗祠的对联文化还璀璨绚丽,仍然发出夺目的光华,具有研究古代宗祠对联文化及其源流的重要价值。苏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1852年),民国三年(1948年)重建,直至2004年苏氏族人第三次重修,保存完好。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其颇具传统文化色彩的对联文化,如祠堂门联,曰:

功封许国;

学绍眉山。

上联“功封许国”站在爱国爱民族的大环境下教化苏氏族群后人要一心爱国,把对自己祖国有贡献的苏氏族人在功勋册上记载留传下来,同时淡泊名利,彰显忠义与清明思想;下联也寓意更为高远和深遂,学:原指学习和掌握,这里指家学(包含家传、家业);绍:指连续继承;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克绍箕裘”(《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这里所说的“良冶”和“良弓”,指的是善于冶金和造弓的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生活在冶金人的家庭里,子弟从小受父业的渍染,往往成为补续兽皮的工匠;生活在善于造弓人的家庭里,子弟从小受父业的渍染,往往成为制造竹器的工匠。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克绍箕裘”的意思。古人很注重家庭教育,而从苏氏祠堂门对可以看出:也要求苏氏族群后人善看家庭教育,不仅家庭教育在日常生活的熏陶与潜移墨化,同时也说明家庭教育在传授劳动技能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正如中国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职业实践经验,形成了特有的职业专长,古人称之为“家学”“家传”“家业”,并且在家庭生活实践中传给后人。古人所说“家学渊源”“世代书香”。中国古代的许多专业知识、技能都是这样传递下来的,许多具有专业特长的人才也是这样培养造就出来的。而“学绍眉山”正好蕴含着这种家学文化传承与张扬精神,。在修辞方面:功封对学绍,许国对眉山;平仄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联语词性对应,平仄合律,言简意骇。

门柱联,曰:

祠枕大村,近傍大龙真气派;

堂环圆岭,浑如圆璧献祯祥。

上联指祠堂倚靠着大的龙脉,很有气势和独特风格;下联指祠堂周围环境,好像一块圆壁一样向着大岭村,呈现出祥和安康的景象,昭示未来五谷丰登,家家祥瑞,安居乐业之精神。依修辞看:上下联前分句写景,动词“枕”和“环”贴切形象矣;后分句为寓意,上联“大龙”下联“圆壁”皆为形象比喻,大村对圆岭,大龙对圆璧,偏正词组;气派,祯祥,并列词组,分别自对;其它上下联对应字位也工整,平仄安排也合联律,

祠内柱联一,联云:

进宗庙门,当尽儿孙孝道;

衍云礽绪,思贻父母令名。

上联彰“孝”道。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何为孝道:中国最早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在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孝道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内涵上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修身养性、融合家庭、报国敬业、凝聚社会、塑造文化的作用。而当前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孝道也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还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历来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和面临的现实看,正处在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下联则笔峰转向衍血脉崇声誉(家声族望):“衍云礽绪”: 衍生宗支血脉,且潜心继承和不断光大发展祖业,“思贻父母令名”:要想到这会给父母留下好名声。四六句式,儿孙对父母,孝道对令名。其它也词性相对平仄合律。

祠内柱联二,联语曰:

表忠尽于汉朝,想见中郎气节;

仰文明于宋代,犹存学士风流。

联语采用六六句式,上下联皆含典故,上联通过追思苏武19年之牧羊,对苏武那种忠义气节充满无限敬佩之情。“中郎”是西汉时一种官职,而这里指西汉大臣苏武。历史上苏武(前140-前60年),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中国西汉大臣。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去世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气概。后人为纪念这位忠义之臣,修筑了不少文物:如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武墓、被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苏武故里苏武纪念馆,还有位于甘肃省武威市苏武庙在武威市民勤县苏武乡羊路中学等。陈大岭苏氏祠堂通过楹联形式教化族人也要像中郎那样,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应心怀家园,忠于祖国,保持忠义气概。

下联“学士”,学士者,官职也。在这指苏轼,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苏轼(1037-1101),嘉佑进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下联对苏学士豪放风格、旷达风格、婉约风格无限敬佩,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空灵隽永、朴质清淡。陈大岭村苏家族群仰先贤,崇文明,如沐像苏学士这样有德又有才华的圣贤之风。可谓古联生色,香飘大岭,惠泽百姓千秋。

依修辞看:汉朝对宋代;中郎对学士;气节对风流,既自对又相对;表对仰。其它字位词性也对应,平仄合乎联律,不愧为一副难得的含典教化祠堂联,很有传承和弘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