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   风采

楹联网

www.yinglian.org.cn

最新最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电邮:203194828@qq.com

热线:13001024648

QQ: 203194828

风采
 
佚 名:何妨多一副笔墨
 发布时间:2015/12/5 浏览次数:2817

何妨多一副笔墨

——高显齐《三余庐楹联丛钞》序

不知道诗词界中精于楹联的人,能有多少,只知道楹联界中精于诗词的人,是不多的,高显齐便是其中之一。

也许诗词界中懂得楹联的人,能有不少,我敢肯定,精于楹联的人不会很多,高显齐便是其中之一。

显齐先生,是既精于诗也精于联的,从近30年前相知、相识的时候起,他就是以两副笔墨,写一样的情怀。有一段时间,我每年都能收到他的贺年明信片,那上面总是有他的一副短联,或者一首小诗,让人感到不寻常的温暖。最近的一张,是去年12月的,随之有拜年联语:“胸披千里志,蹄跃万家春。”马年是我的本命年,恰到好处。

我对四川联友总是心存敬意,从上一世纪80 年代开始,他们就让楹联在成都、都江堰、绵阳、自贡、大邑几个地方扎下了根,直到今日,林木秀而繁阴,其中,绵阳就有显齐先生坚持办的《天府联苑》。这个刊物办了20年,是楹联界唯一的一家有话就说、有错就纠,不看别人脸色登稿子的刊物,也只有他们几乎指名道姓地批评过我,指出我重新编校《古今联语汇选》中的断句错误。刊物主编就是显齐先生,这就不只是心存敬意,而是充满感激了。

不知为什么,我在“老人圈”中挺有人缘,而这些老人多是像显齐先生这样,能诗能联,即以四川而言,就有李士廉、文伯伦、山木等先生,皆是对联之外又多了一副笔墨的人。这大概和他们从小就有私塾教育经历有关。那时的教书先生,是写诗对对子一起教的,不像现在这样,讲诗的不讲对联,教对联的不教诗,在网上也都只上各自的网站,没有想到再学作诗、或者再学作联,多有那么一副笔墨。

不是说“诗联一家”吗?怎么还要专门去“学”,成了“两副笔墨”呢?

诗联本不是一家,它们有不同的起源,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存在空间,有不同的美学价值,不是“律诗的中间两联拿出来就是对联”这么简单。如果说“诗联一家”,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它们都属于“韵文”范畴,都是中国诗歌传统的一部分,都是表现汉字魅力的文化形式,而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上,诗联又是关系极为密切、相互影响的。因此,不是会作联就“自然”会作诗的,反之亦然。

作为楹联界的人,我们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更多的要求,既要保持传统,又要跟上时代。我们倡导过要学习电脑,许多楹联组织还普及过,扫过“网盲”,现在不少70岁的人,都能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收发信件、对话联系,享受到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快乐和方便。我们倡导过要学习书法,不要放弃这一古老而又实用的载体,掌握这一能够直接为群众服务的技能,也收到好的效果,特别是一批年轻的联家,正在互相启发、互相督促地学习书法,那效果一定会体现在未来的文坛上。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再提出这样一个建议:楹联家们补补课,学会写诗,首先转化思维,把诗、把联都写好,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产生互相借鉴的神奇。至于怎样转化思维,怎样认识诗联,怎样艺术借鉴,显齐先生的书在这里,他的作品,他的观点,他的道路,会给我们以确切的解答。

所有的解答,可能都最终指向同一个结论:何妨多一副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