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   风采

楹联网

www.yinglian.org.cn

最新最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电邮:203194828@qq.com

热线:13001024648

QQ: 203194828

风采
 
冯泽尧:戏台联,一种独特的楹联文化
 发布时间:2015/12/5 浏览次数:3088

戏台联,一种独特的楹联文化

冯泽尧

我国古代建的戏楼很多,城市的勾栏瓦肆自不必说,就连很多农村的小乡场都有一个戏楼,这些戏楼有的建在茶园酒楼,有的建在会馆,更多的是建在庙观(如文庙、关帝庙、岳王庙、清源宫等)。据我国戏曲的发展史看,戏曲应该是成型于宋代和元初,至元杂剧的繁荣,则进入成熟期,然后在明清又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戏楼自然随着戏曲的发展应运而生,进而遍布天下。这些戏楼有两大特色,一是建筑都很有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独特的建筑技艺;二是一般戏台两边的大柱上都刻、挂有对联,由此成就了我国独一无二的戏台楹联文化。

一、       戏台联的特点

戏台联的特点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相同或相近内容的戏台联往往全国各地都有。如:

都想要拜将封侯,却也不难,这里有现成榜样;

最好是忠臣孝子,看来容易,问他做几许功夫。

这是左宗棠当年题的兰州戏台联,但是在昆明岳庙的戏台联也是这一副。再如:

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

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这是很有名的一副戏台联,笔者最先是在重庆市铜梁县安居古镇旧县址戏楼上看到的。但就是重庆市范围内也不止一处有这副戏台联,就不说全国有多少副了。

这是内容完全一样的戏台联。还有一种是部分相同的戏台联。如:

舞台方寸悬明镜;

天地良心立神州。

这是笔者孩童时代老家戏楼上的对联。但是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这副对联,只是下联文字有不同。有的是“天地良心绕白云”,有的是“天地良心映彩虹”,还有的是“优孟衣冠启后人”。这种现象只能说明古代戏台楹联文化渗透之广阔,影响之深远。

(二)联语内容与戏剧内容紧密相关,范围较窄,仅以下几类。

A类,直接评论剧中人物:

红脸关公爷忠勇节义千古流传;

黑面包青天刚正不阿万世颂扬。

 

顾曲小聪明,当日可怜公瑾;

挝鼓大豪杰,至今犹骂曹瞒。

前联把时代相隔甚远且毫不相干的两个剧中人物并入一联;后联是上下联分写一个同剧人物。直接评论剧中人物的戏台联总体上偏少,往往是专门上演某类戏剧的戏台上才这样写。

B类,劝诫做人:

看不见姑且听之,何必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面者;

站得高弗能久矣,莫仗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边人。

 

台上莫漫夸,纵做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

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抛盔弃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第一联很有趣,表面劝诫看戏人,而实指官场;第二联则直接劝诫为官之人。

C类,讥讽世事:

昔日未登台,世上几人曾识我       ;

今朝初报鼓,场中哪个不抬头。

 

你看这般人以假作真才上台就变脸色;

他因那件事非名即利未出脚煞费心机。

前一联讥讽世事人情,与《增广》中的“贫居深山无人问,富在闹市有远亲”有异曲同工之妙;后一联则是讽斥那些为官阶名利不可一世和煞费心机的人。

(三)表现手法以正面说教和讽喻为主,注重寓意。

前面谈到的A类B类,主要是正面说教,而C类则是完全的讽喻。二者各有其妙。正面说教归于正统,多渗透儒家思想,教人为善行正效果较好。讽喻用语诙谐辛辣,趣味性强,把要说的道理化在一笑一嗤之中,其实效果有时更好。如:

美女不尽是红颜,抹来几点胭脂,便教那辈消魂魄;

奸臣何尝皆白鼻,借得半斤铅粉,好赠斯人画面皮。

 

休羡他快意登场,也须宿世根基,才博得屠狗封侯,烂羊做尉;

姑借尔寓言醒世,一任当前煊赫,不过是草头富贵,花面逢迎。

这些联语,幽默诙谐,辛辣透肺,句句入骨三分,效果显而易见。

二、戏台联的意义

从戏台联所写的内容看,有的表达了消极的情绪,有的则体现出十分积极的思想,有的兼而有之。

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场便见;

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

 

世事总归空,何必以空为实事;

人情都是戏,不妨将戏作真情。

“转眼皆空”“世事归空”,是佛家思想,反映的是一种虚无主义,不可取。但是若从看轻声名地位方面看,无论古今,它又有积极的一面,对人有一定的启迪劝诫作用。

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节义,细细看来,莫道逢场作戏;

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悲欢离合,重重演出,管教拍案惊奇。

这副北京广德楼的戏台联,上联明白地提出了做人的准则,它的意义也不止于古代。

善恶报施,莫道竟无前场事;

利名争竞,须知总有下场时。

这副成都城隍庙的戏台联,无论对于百姓,还是官宦 ,无论对于古人,还是今人,都有积极的警世意义。

在民国时期和解放以后一段时间,我国的古代戏曲也都很兴盛,年长的人都还依稀记得那些古戏楼的模样,和那些戏台上的一副副对联。可惜的是,到了“文化大革命”,在“破四旧”的旗帜下,绝大部分戏楼都惨遭破坏,幸存至今者寥寥无几,自然那些戏台联也就多半销声匿迹了。现在要想读到那些戏台联,就只有在古籍或今人的一些著作里去寻找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伟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