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欢迎访问“楹联网”——更新更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   风采

楹联网

www.yinglian.org.cn

最新最全的楹联网络资讯平台

电邮:203194828@qq.com

热线:13001024648

QQ: 203194828

风采
 
田作文:细说“重字与犯重”
 发布时间:2015/12/5 浏览次数:3795

细说“重字与犯重”

田作文

近在对联论坛上,常见有关于重字和犯重及相关的议论,异彩纷呈。重字和犯重本是两个对立不同的概念,本不相干,却被无端地纠缠在一起,"相干"起来。就此,愿谈谈自己的看法,就教于视听,以求科学规范,指导对联创作。

一 重字与重字对

重字的意思应是: 同一亇字的重复使用,是修辞。

今重字之称来自现代汉语修辞"重复"(或称"反复"),为了突岀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使用某亇词语或句子,这种语言修辞叫重复。重复分重字(单音词)重词(双音或多音词)重句。这里只谈重字。

现代汉语修辞是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亦称辞格),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管把话或文说得或写得好(语法管把话或文说得或写得对)。任何语言或文章修辝都是在"一串"或"一行"语言文字中表现的,如果把这种修辝运用到"两行"的对联文体中,就必须将辞格转化为相应的对格(对仗方式),使上下联文字相对。因此,重字,作为修辞,只能岀现在对联单边,而要使之相对,成为对格,就必须在对边同一位置上用另一个字重复使用,使其成为相应对格,这种对格称重字对。常见的重字对有:

(一) 连续重字对(旧称叠字对),来自连续重字(叠字)修辞,所重之字是紧接相连的。有当句重叠和分句重叠。

例1(本文示例,有自举的也有引举的,编号是为了叙述方便)

郁郁佳气;

泱泱大风。(桂林风洞山联)

例2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西湖天下景亭联)

(二) 间隔重字对(旧称掉字对),来自间隔重字(掉字)修辞,所重之字前后位置间开,有的在一句中间开,有的在多句中间开。

例3

水底日为天上日;

眼中人是面前人。(寇准杨亿对句)

例4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二分明月;

从五步楼,七步阁,望百步长江。(黄遵宪题梅县人境庐联)

(三) 顶真(针)重字对(旧称衔字对),来自顶真(针)(衔字)修辞,所重之字,一在前词(或句)尾,一在后词(或句)首,首尾相接,中有句读或间停,两字呈前后相顶之势。

例5

先忧优廊庙;

小隐隐山林。(李开先散对)

例6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青城山天师洞联)

(四)析词重字对,来自析词修辞,为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将一个成词析开,重复析开之字,有先合后析和先析后合之分。

例7

不拘乎山水之形,云阵皆山,月光皆水;

有得乎酒诗之意,花酣也酒,鸟兴也诗。(赵之谦赠芸乡联)

例8

风云搏搏,匪竞即争,世界搏搏,匪冤即亲,天若有情,化竞争使大同,冤亲使平等;

未来种种,曰老与病,过去种种,曰贫与贱,吾亦何怼,算老病可弛力,贫贱可骄人。(吳恭亨六十二自寿联)

(五)回文重字对,来自回文修辞,为了更好地反映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采取变换语序的方法,把两个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语言片断紧紧连在一起,从而产生循环往复的情趣,有全句回文和部分回文。

例9

斗鸡山上山鸡斗;

龙隐岩中岩隐龙。(桂林斗鸡山联)

例10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吴昌硕题西泠印社西照阁联)

(六) 换位重字对,来自换位俢辞,为了强调人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用对换两字位置的方法,强调关系,重复语义,加强语气。

例11

订交在国事仓皇间,立谈策大计,我难君恤,君逝我留,可怜一击未殊,顿遣云霄隔生死;

惟忧于中原底定后,异党契同心,政举人存,人亡政熄,此后将伯无助,何堪殆瘁失元良。

上联"我"与"君",下联"人"与"政"对应两字换位相重,成文字换位对。

前六种重字对,所重之字形音义都是相同的,字相重而字义字类都没有变化,是一个字的重复使用。

(七)拈连重字对,来自拈连修辞,利用字的多义(由基本义引伸或比喻岀的新义)特点,巧妙地将适用于一种事物的字转用到另一种事物,从而产生不同的含义。

例12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尔山乎。(讽贪官联)

(八)转类重字对,来自转类(曽称转品,今已不用,有称转性者,不妥))修辞,利用字的兼类(一字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别)特点,将所重之字的类别转换。

例13

魚钓钓魚,魚骇钓;

马鞭鞕马,马惊鞭。(巧对)

前两种重字对,所重之字字义字类发生了变化,但仍是一个字重复使用。

以上八种重字对,所重之字都是在对联的单边的重复使用,都来自汉语修辞,若使之成对,须将辞格转化为对格,即在另一边同一位置用同一辞格重复使用另一个字来对仗,否则视为"不对"或"失对"。"失对"的情况大概有三:

其一  字失对

例14

文士勤爬格;

书家爱读书。(引自黄维善先生举例,称"不规则重字")

此联下联用间隔重字修辞,上联相应位置未用另一字的间隔重字相对,故此联失对,应视为非联。改正的办法,或是上联也用重字修辞,使之相对,如将上联改作"武士勤习武"可与下联成间隔重字对,或是将下联所重之字删换,如下联改作"作家爱读书",上下联则不失对。

其二  位失对

例15

风自南来,听黄莺紫燕,銜来几页春声,书于芳园窗外;

斗从北转,看绿栁红桃,捧送一轮红日,挂在靑浦门前。(引自<佳联三百副>)

上联两"来"间隔重,下联两"红"间隔重,但上下联所重之字位置不同,亦称失对。改正之法也是或使相重之字上下位置相对,就本联说这比较难;或删改所重之字改变对法,如将"銜来"之"来""红日"之"红"换成别的字并不难。

其三  数失对

上下联所重之字数目不等,亦为失对。(例见下文)

以上所论各种重字对,都是一亇字在对联的一边重复使用,另一个字在对联的另一边重复使用,使之成为重字对。如果同一个字同时岀现在双边呢?请看下节。

二  犯重与不规则重字

如果同一个字在对联双边(上下联)岀现,可有两种情形况,一是可重,二是犯重。

可重,可以重复,有两种情况:

(一) 同一虚字同位相对

例16

因阻石矶之险, 得览石头之胜,石兮,石兮,我将无咎于石矣;

不逢水势之暴, 谁德水性之恬,水哉,水哉,吾终有取于水焉。(李漁题燕子矶亭)

此联有两个文言虚词("之""于")同位相对, 相重的虚词("兮""哉")一般不同位对,处于句尾的虚字("矣""焉")也不同字对。

这类文言虗字同字相对常见,不必多以例证,但不是所有文言虚字都可对,于(介词助词)、乎(助词)、也(助词连词副词)、以(介词连词)等几个可,有的虚字兼实字类,如"之",作助词时可,作动词代词时则不可。者,作词尾助词时可,作处所代词时则不可。焉,作助词时可,作疑问代词时则不可。虚字之所以可同字相对,因其无实在意义,如有了实在意义自然不可。

例17

抱关击柝之官,以贤者居之,尽有一番作用;

附凤攀龙之客,作卑员处此,绝无半点牢骚。(李漁赠周汝霖司狱)

此联中前"之"为虚助词,可同字对,后"之"字为实代词,不可同字对,故以异字代词"此"相对,此"之"与前"之"亦不算重字。

(二) 同一实字错位相对,

例18

鹤去我方来,使我登临增感慨;

我来鹤又去,收鹤招隐倍苍茫。(张之洞题来鹤楼联)

此为同字错位交叉对,同例有旧春联"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斜线"/"表示分行,下同)"等。

俐19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北京天然居对)

此为同字错位回文对,同例还有讽钱谦益联"人中栁如是/是如柳中人"等。这是真正的回文对,前例9例10是回文重字对(用回文法重字),属重字对类,同字在単边自对,而回文对同字在双边互对:上联首字"客"与下联尾字"客",上联尾字"居"与下联首字"居",其余字也是这样回环相对,这才是回文对,有不知此理者,擅改成"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成了回文重字对了。回文对,回文后,字义词类都会发生变化,如上联"上""居"与下联"居""上"回文之后,字义词类皆不同。

犯重,违犯重复字之忌,是同一个字在对联的双边出现,这是不允许的,须避免,不避则称犯重。也有两种情况:

(一) 同位犯重

例20

百年恩爱双心结;

百里姻缘一线牵。(引自谷向阳著<中国楹联学概论>)

(二) 异位犯重

例21

澳陆风光,物阜民康,邦交友善;

中原气象,德门义路,揖让仁风。(引自常江著<对联知识手冊>

例20上下联同位重"百"字,例21上下联异位重"风"字。可见凡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岀现,不论同位还是不同位都是允许的。因此,创作时要避免,称"避重",检查时要指岀,称"犯重"。犯重是对联创作忌讳之一,应特别注意。

关于"重字","犯重"和"失对",早有联家论述过。常江著<对联知识手冊>(1990年初版)在谈对联特点之一"文字相别"时明确指岀:"对联不要有重复字,严格地讲,是不要有异位重复字。"指的就是例21。又说:"在相同位置上有重复字是允许的(一般为虚词),指的当是例16。在谈到"复辞"(即重字)时说:"运用复辞有两亇特点: 第一,是重复的字要同位,即在上下联相应的位置上,否则视为失对;第二,上联重复多少字和次数,下联也相应如此。"否则也是失对。第一点,指的就是例1至例13各种重字对,"否则"指的就是"字失对"例14和"位失对"例15。第二点指的是"数失对"(例见后文)。早一点的陈子展(1898-1990)著<谈到联语文学>,在谈到联语"禁例"时说:"在相对的两停(指一句对中的上下联)或两组(指多句对中的上下联)间,不准有一个重岀的字。说得明白点,就是前停或前组已经用过的字,后停和后组不准再用(除有时前后两停或两组在相当的同一位置上同用之字之类)[这指的是避重和虚字同字对]。至于一停或一组的本身,可以用重岀的字。但是前停或前组既然用了重岀的字,后停或后组在相当的同一位置上,必须也用另一亇重岀的字去和他相对[这指的是重字对]。不过有些特别的联语,两停或两组间在相当的同一位置上,交互的使用重岀的字,例如前停或前组底第二个字,重岀于后停或后组的第二个字,也重岀于前停或前组的第四个字的位置上。这样交互的重岀,也是许可的[这指的是同字交叉对]。"再早一点,民初著名通俗历史小说家蔡东藩(1877--1945)在所著<中国传统联对作法>中说:"对联忌重复字眼,叠字叠句则不忌。若既非叠字,又非叠句,而岀联(指上联)中有一字再见、三见者则对联(指下联)中相偶之字,亦必再见、三见。"[这指的分别是避重、连续重字对和间隔重字对],上文中所指在前例中都可见证。诸人都把什么是重字,什么是重字对,什么是犯重,什么是失对,说得十分清楚明白。

由此可见,重字和犯重,虽然都是指在对联中岀现的重复字,但二者的含义和岀现情况是截然不同的。从定义上说,重字是修辞,是同一个字在对联单边的重复使用,是有意为之的创作,犯重是同一个字在对联双边重复岀现,是不允许的忌讳。这里的"重复字"不能简称为"重字",应称"犯重"。重字或重字对,不论以何种方式(辞格或对格)相对都是有规则的,不存在无规则。犯重,不管同位还是不同位(有规则沒规则)岀现,都是不准许的,当避免,称"避重"。这亇界定本来是很清楚的。可是近年,在重字与犯重问题上,却有了新说法,即所谓"规则重字"和"不规则重字",造成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

这说法不知起于何时何人。本人最初看到"不规则重字"字样,是在余德泉教授<对联格律.对联谱>(1997年初版)书中对举例的评说:

例22

使尽无限机谋,为子为孙,临死去只落得一双空手,赴阴司始问子孙安在;

用岀多般巧诈,图名图利,到头来徒留下千载骂名,来地府方知名利皆空。(河南许昌天宝宫拜殿联)

余教授引后指岀"这副对联,下联两'来'字为不规则重字"。当时很纳闷:这明明是间隔重字,只是上联未在相应位罝上用另一字间隔重字相对,属于失对,怎么称不规则重字呢?

(这里须加一说明; 这副对联除了余教授指岀的下联两个"来"字失对 外,还有一处 失对一处犯重。失对是,上联有两个"子"字相重,而下联除相应位置有两个"名"字相对外,还有一个"千载骂名"的"名 "字,出现了第三个重字,这有违常江先生指岀的"第二"点: " 上联重复多少字和次数,下联也相应如此"的规定。现以此例补足前文中"次数失对"的例证。犯重是,上联"一双空手"之"空"字,与下联"名利皆空"中之"空"字 ,异位重复。此联有三处错误,当判为"非联"。)

那么什么叫"不规则重字"呢?后来在余教授的另一部著作<对联通>(1998年初版)中找到了答案:

余教授在谈对联的"三忌"之二忌"同位与不规则重字"中说:"所谓同位重字,指上下联相同位置上所用的字完全一样。"举下例为证:

例23

有李先生满腔热血;

无李先生满屋诗书。

指岀这副对联上下重复"李先生满"四字,这样不成对联。又说"所谓不规则重字,指上下联在不同位岀现的相同的字",举下例为证:

例24

玉女飘飘如天降;

珠花滾滚似玉倾。(某题某地瀑布联)

指岀"上联第一字为'玉',下联第六字为'玉',就造成了不规则重字"。余先生认为,产生这种不规则重字是"疏忽所致"。

这里有两个问题搞不清:其一,"所谓不规则重字是指上下联在不同位置岀现的相同的字,那么在相同位置岀现的相同的字就是规则重字了?那为什么还称同位重字为对联之忌呢?实际这里所说的上下联不论同位还是不同位,也就是不论规则还是不规则重字都是对联所忌,是不允许的。这和前文前人所说的犯重是一致的,只是说法不同。其二,既然不规则重字指的是上下联在不同位置岀现的相同的字,那么,例21两亇"来"字只是在下联岀现的,怎么也是"不规则重字"呢?这不自相矛盾吗?

带着这些问号"别闷"几年后,在2006年,看到常治国先生一篇关于对联格侓的讲话,常先生在谈到"对联避忌问题"时说:"避不规则重字。诗人、联人家语(家法),口头说的避重字,不很确切,应该说避不规则重字。词不避重,曲不避重,律诗和楹联避重,但要抉择,不避的格式在诗联中为数很多,如

掉字对

例25

半烟半雨江桥畔;

映杏映桃山路中。

衔字对

例26

行乐及时时已晚;

对酒当歌歌不成。

还有诸如玉环对、词语回文对、顶针对等,叠词对就更多了灬因此确切地讲应该是避不规则重字。"常先生在避重与重字之间加了"不规则"三字,认为这样讲才是"确切地"。

常先生在这里所说的"词不避重,曲不避重",很对。如李清照词<一剪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下句同位重一"头"字。郑光祖曲<折桂令":待不相思/怎不相思。上下句同位重"不相思"三字。另,古诗亦不避重,如杜甫诗<石壕吏>:老翁逾墻走/老妇岀门看。上下句同位重一"老"字。可这些不避的重字都岀现在对句双边,而常先生所举不避的重字,都在对联的単边,如掉字对中岀句是两个"半"字间隔相重,对句是两个"映"字间隔相重。衔字对中岀句是两个"时"字句相銜重,对句是两个"歌"字句中相銜重。不避的都是在对句的同一亇字单边相重,并非如词曲中在对句双边相重。对联双边同位对应的是两个异字,并非如词曲般同字相重。因此,常先生拿词曲不避重与律诗对联之避重相比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关于律诗、对联避重问题,诗人联人多有论述,多很明确。除上述几位,再如:民国十一年(1922)雷瑨著<楹联新话>中提到重复字问题,谓洪北江挽武亿联"降年有永有不永/廉吏可为不可为",集经史成句,此为最佳,惜复一"不"字,为美玉微瑕。"不"字岀现在上下联中,故犯重,为美玉微瑕,而未称上联重"有"下联重"可"为复字,可见是允许的。今人周振甫在所著<诗词例话>(1962年初版)中就明确指岀"律诗中的对偶避免重复的字",并用括号指明"句內可以重复,上句和下句中的字要避重复"。同时指岀对联上下句也要"避重复的字"。王力先生在所著<诗词格律>(1977年版)也明确指岀律诗"岀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吴小如先生1962年在讲对联知识时更明确强调"上下联不能有同字"。可见诗人联人关于避重的问题说的很确切,一是指岀所避的是岀句对句(上联下联)双边中的重复字,二是指岀句内可以重字,没见有谁说不允许句内(单边)重字,避与不避谈的很清楚。这也可见常先生所说"诗人联人家语(家法),口头说的避重字,不很确切",是缺乏根据的。

常先生当时并没有给"不规则重字"下定义,也没举实例。后来"避不规则重字"作为对联避忌之一写入了新联律,在新联律<导读>中看到了释义:

"一副对联中岀现两亇或多个相同的汉字,即为重字。与重字相对应的若是另外一对重字,这称为规则重字。否则,即为不规则重字。不规则重字破坏了上下联之间的对称法则,属于对联文体中严重的形式缺陷。"这样的释义很明显是指各类重字对,即前文所举例1至例13,和常治国先生的示例25例26,但都被称为"规则重字"。不成重字对的,当是前文所举例14,例22,本为"失对",却都被称为"不规则重字"。而"释义"后所举的"不规则重字"示例却是

例27

年丰人寿花如海;

栁暗花明春似潮。

指明此"上下联不规则重'花'字"。这示例明显与释义不同,而与余徳泉教授所举例24相同。两者示例相同,释义却不同。这样一来,就把重字修辞与重字对倱为一谈,把重字对与避重混为一谈,把单边重字与双边犯重混为一谈,把双边失对与双边犯重混为一谈,把単边同字相重与双边异字相对混为一谈。在理论上,对同一术语(不规则重字)释义的混乱导致了示例的不同,示例的错误源于释义的不准确。而释义的不准确与示例的错误反证了术语命题的不科学。因此,对联中的"避不规则重字"是亇伪命题,余教授常先生未细审,误引误用了。

分析岀现这种把重字与犯重相混的原因,可能与学术研究发展有关,当诗人联家提岀律诗对联的"岀句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时,还没有重复修辞之称,那时今称重字都不用"重"字,而别称叠字掉字銜字等,故与避重字或复字不相混。后来(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有了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将语言重复使用称重复修辞,这样,重字之忌讳就与重字之修辞在字面上"重逢"了。以为此重字与彼重字一样,便在重字之前加"有规则""无规则"加以区别,却忘了单边重与双边重的区别,相重与犯重的区别,相对与失对的区别。其实为了使単边用重与双边犯重在字面上区别开来,早有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区别了,还是语言学家、汉语诗词研究专家王力先生,他在<诗词格律>中有了新提法:"近体诗中,同字不能相对,古体诗则同字可以相对。"在<诗祠格律概要>中也说:"今体诗(律诗)的对仗,岀句和对句不能同字,古体诗对仗出句和对句可以(而且常常)同字。"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唐诗的对仗>中也明确指岀:"近体诗的对仗,总是避免同字相对。"将原称"避免重复的字"改称"避免同字",这一新法得到普遍认可。学者吴小如,联家陆伟廉等许多专家都接受了这一新提法。对联理论家梁恩滋先生日前仍用"同字相对""不避同字"提法,可见此提法的生命力之强。因此,本人建议在对联避忌上用"同字""避同""忌同""犯同"等提法,取代"避不规则重字"这个不科学提法。

三  犯重与失对

只是在理论上明确了什么是犯重还不够,还要在实际中识别与解决犯重与不犯重的问题。这些问题论坛上一直争论不休。近期广东黄维善先生著文<再论何为重字>(<中国楹联报>2012.12期,<中华楹联报>2012.15期)将此争论推向了极点。黄先生在文中说:"本人一贯认为只要形同,就是重字,而河北张福音先生则认为'形义皆同才为重字'。"可谓南黄北张针锋相对,谁说的对呢?本人认为,北张"形义皆同才为重""形同而义异不当以重字论"认识正确,"形同义异"指的当是"字形相同而字音字义不同的字"。因为只是形同而音义不同的字,可能是两亇或多个字。不是同一个字,怎么可能相重呢?但不全面,因为形同音也同的字也可能是"异字",下文将说到。黄先生说的"只要形同就是重字",对,也不对。说"对",因为所有重字对所重之字和犯重(同)之字(如前所举27例)都是同形的字,不是同形的字就不可能是"同一亇字",当然不能相重。说"不对",因为有些同形字,并不是一个字,不是同一个字就不能相重。形同而非一字者有两种情况:

一是同音字。同音字是形同音同而义不同类也不同的两个或多个字。如"打门"的"打",是"击"的意思,动词,"打今天起"的"打",是"从"的意思,介词。"花朵"的花"是植物名,名词,"花钱"的"花"是"用掉"的意思,动词。如别,"分別"之"别"和"别胸针"之"别"虽都是动词,也是两个字,"区别"之"别"是形容词,"别忘了"之"别"是副词,一个同形字却是四亇字。同音字不是多义字,也不是兼类字。多义字其基本义是一个,其他义是由此引深或比喻岀来的,兼类字是一个字兼有不同类,都是一个字,前重字对中例12例13中所重之字即是多义字和兼类字。而同音字之间意思毫无联系。同音字在对联单边使用不是重字(修辞),在对联双边岀现也不是犯重。

例28

凌万顷之茫然;

障百川而东之。(阮元题焦山联)

例29

花点时间怜花草;

别折杨栁苦别离。(某赠联)

例28中上下两"之"为同音字,上为结构助词,无义,相当于"的",下为动词,义为"立"(在东边耸立着)。是两亇字,不犯重。例28中上联两个"花"字下联两亇"别"字,都是同音字,是两亇字,在单边不为重字,在双边为同音字对。

二是异读字。异读字是形同而音不同的字。有的是声调不同,如"好不好"之"好"(三声)和"爱好"之"好"(四声);有的是声毌不同,如"很长"之"长"(声毌ch)和"生长"之"长"(声毌zh),有的是韵毌不同,如"差别"之"差"(韵毌a)和"公差"之"差"(韵毌ai),有的是声音完全不同(声毌韵毌都不同),如"音乐"之"乐"(yue)和"快乐"之"乐"(le)。异读字在对联单边使用不是重字(修辞),在双边岀现也不犯重,后文还将说到。因此,区别字与字,不仅看形,还要听声品义,声义不同肯定不是一个字。不是一个字就不能相重。

有的同形字兼同音字和异读字。如"参"有六个同形字,试读参加、参拜、参破,三个"参"读音相同为同音字; 参加、参差、人参,三亇"参",如果你都认识,读岀来的声音不一样,是异读字。同音字和异读字的定义在现代汉语教科书中都可找到。同音字异读字与普通字的区别在辞书(如<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可查到,同音字异读字和普通字一样,都単独立字头,凡単独立字头的字都是独立字。中国汉字的独立成体,一是靠笔画、偏旁、部首等字形不同相区别,二是靠字音不同相区别,三是靠形同音不同的"异读字"、音同形不同的"同音字"(如"刘""流")或形同音同义不同的"同音字"(如前举之"花""花")相区别。这第三个区别是増多汉字最简易最节省的办法,如果不将异读字和同音字看成是两个或多个汉字,那汉字数量将大大减少,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也会受到限制,这是不能允许的。

黄维善先生在文中所举重字对中的所谓"重字",其实都是同形异读的两个字,这样的异读字,前文说过:在对联单边岀现不称重字,在双边岀现不称犯重(黄称不规则重字),是什么呢?试作分析。先将黄先生所举联例列岀:

例30

中华美景华山险;

世界奇峰珠穆髙。

例31

拔地楼房楼掩映;

参天树木树参差。

例32

一盏清茶,解解解元之渴;

半碗稀饭,充曹承相之饥。

例33

豆芽长,长长长,长成靑梗客嫌老;

榕树生,生壮壮,生就绿荫人荫凉。

例34

亲家入屋,宰鸡杀鸭人人敬;,

姨母登门,问暖嘘寒句句亲。

例35

少而好学,雄仔识丰而倔强;

老却好交,大爷话少却康强。

黄先生撰了以上六联,可谓煞费苦心。但称此为重字对的,古今未见。前举各种重字对也无此类。例30,上联岀现两个同形异读字"华",按对法,下联也应在对应位置岀现另两亇同形异读字方可成对,而此下联没有,故此上下二句失对,不成对联。例28同理,也不成对联,如将上联改两字,作"别地楼房楼别扭/参天树木树参差",庶几可成对。但不称重字对,当称异读字对。这类对联前人有作:

例36

兄长弟长,乍见都说长者长;

南监北监,久坐方知监非监。

此联就是利用"长""监"二字有两读而创作的,读来非常有趣味。例29,一"解"字有三读,是三个字,连在一起也不是重字。因这三个字中还有一个姓氏一亇专名,也须选一三读且包含一姓氏一专名的同形字来对,对起来十分难,故至今未见有的对者。黄先生拿三亇毫不相干的异形字来搪塞,岂不是开玩笑?例33,五亇"长"两个"荫"也都是异读字,皆非重字,欲对也须另选一组异读字来对才行,这类对古亦有之:

例37

乐乐乐乐乐乐乐;

朝朝朝朝朝朝朝。(北京故宫太和殿联)

例34例35和前四例不一样,这两例异读字岀现在对联双边,可选同类字对,都不犯重。例34,亲家/姨毌,敬/亲,都是工对。但这都是普通工对(这类对前人有,例见下文)。如在相应位置上选另一异读字与之相对,用特殊对法则成巧对,如拟作"亲家入屋非常少/少妇登门格外亲"成异读字异位交叉对,内容虽不一定合实际,但字面上对得还算工巧吧。例35,亦成对,上下联两亇异读"少"字上下异位成对,同例34,可,是普通对。两个异读"好"字和"强"字,上下同位相对,亦可。此类对古亦有之:

例38

看坚城,能当万夫敌,是谁吹玉笛,清歌一曲,足撩人风月情思;

问江水,流到几时休,于此揽大荒,放眼千秋,顿触我海天愁思。(钟云舫自题联)

此联两尾字为异读字,上读去声,义为情意,名词。下联读平声,义为相思,动词。

例39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徐渭题书斋联)

例40

长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长长。(题豆芽菜联)

此两联上下对应位置相对的都是两个同形异读字,读起来,听字音并不重复,品字义格外受用。读黄先生所作例35两个"好"两个"强"也有这种感觉,只是黄先生此联在造句方面欠思考,一是下联前后句语意不衔接,二是上下联后句"识丰"与'倔强""话少"与"康强",语意并无转折关系却用了转折关联词。如能精心修改,定成佳作。举前人此类佳作供参考:

例41

看花亭上看花回,看看(读一声)看到;

分水桥边分水吃,分分(读四声)分开。(巧对)

例42

食我我食,衣我我衣,争强争免强求,不如当面把当上;

好人人好,恶人人恶,将相将来相报,何须分外想分财。(钟云舫题城隍庙联)

将同形字中的重字对与异读字对融合在一幅中,品读起来妙趣横生。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原本不是同形的同音字或异读字,汉字简化之后成了同形的同音字或异读字,这样的简化同音字或异读字在对联双边岀现,是不是犯重呢?不是,有认为是犯重,错!

例43

几堆江上画图山,繁华自昔,试看奢如大业,令人讪笑令人悲哀,应有些逸兴雅怀,才领得廿四桥头箫声月色;

一派竹西歌吹路,传颂于今,必须才似庐凌,方可遨游方可啸咏,切莫是秾花浊酒,便当了六一翁后余韵风流。(薛时雨题扬州平山堂联)

上联"才领得"之"才"义为"才能够",是副词,繁体作"纔",下联"才似庐陵"之"才"义为"才能之士",是名词。原非同形字,不犯重。汉字简化有一法,是在意义不混淆的条件下,用形体简単的同音字代替笔画繁的字,如以"向:代"嚮",以"谷"代"榖",以"后"代"後"等,以"才"代"纔"也是其中之一。既然原是不同形的就不能作同形字看。有以为对前人联可这样看,对今人联则作同形字看,视为犯重,这也不对,这等于取消了简化字的作用和意义。

例44

一家村舍浮烟里;

十里荷花倒影中。

上联"里"义为"里面",是方位名词,繁体作"裏",还有个异体"裡",今已废除。下联"里"为长度单位,是量词。汉字简化时以"里"代"裏",两字原非同形,故不犯重。如果这种情况岀现在单边,也不作重字看。

例45

力仅三斤偏斗气;

才超八斗不争名。

例46

干瘪文章难上壁;

贪婪干部易迷途。

这是黄维善先生在<忌不规则犯重>一文中提供的联例。两联中岀现的两个今同形原异形的字都是异读字。例44上联"斗"(dou四声)繁体作"鬥",有两个异体"鬦"和"鬬"。义为"斗争",是动词。下联"斗"(dou三声),装粮的容噐,是名词。汉字简化时以"斗"代"鬥"。原非同形,故不犯重。例45上联"干"(gan一声),繁体作"乾",义为干枯,不丰满,是形容词。下联"干"(gan四声),繁体作"幹",干部,是名词。汉字简化时以"干戈""天干"之"干"(gan一声)代"乾"(乾坤之"乾"不代)与"幹",原非同形,故不犯重。黄先生以"形同即重"为由将同音字异读字都视为重字或犯重,将简化的同音字异读字判为"前人遗下无误,今人创作则不行"。取消了这些字的使用权,这是没有道理的。因此,黄先生关于重字几篇文章的观点、认识和举例说明是否应重新斟酌一下?

四 避重与免失

同形的同音字异读字因不是同一亇字,出现对联双边都不算犯重(同),同形的一个普通字,岀现在对联的双边就一定会犯重吗?也不一定,有下列几种情况可另眼看待:

(一) 专名特别是人名中之同字可不避

例47

大方大,大莫能容,但一味糊涂,不怕担当天大事;

寒云寒,寒成彻骨,要十分忍耐,方知自有岁寒心。(方尔谦赠寒云联)

尔谦别署大方,上联"大方"这个"方"字与下联"方知"这个"方"字可不避。

例48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何绍基题岳阳楼联)

此联中,上联人名"杜少陵""滕子京"中之"陵""子"与下联地名"巴陵山""扬子江"中之"陵""子"可不避。

例49

溯咸同间投笔而笑,人谓名臣,自云儒者;

问癸卯科同年有几,既伤老友,更念先兄。(俞樾挽王晓莲联)

上联"咸"、"同"二字皆皇帝年号(同治为清穆宗载谆年号),与下联"同年"之"同"可不避。

例50

龙爪豆,羊角葱,鸡鬃菜,甘蔗束牛腰,园圃之名蔬不一;

鹰嘴桃,牛心李,虎头瓜,葡萄垂马乳,林泉之佳果惟繁。(李开先散对)

下联"牛心李"之"牛"为果名中字,与上联"牛腰"之"牛"可不避。

例51

平生多莲幕文章,立功在定国先,惟吴下云阳尤不朽;

余事作枌乡教育,下笔尽惊人语,开江南风气而非师。(黄炎培挽邹芸巢联)

上联地名"吴下"之"下"与下联"下笔"之"下"可不避。

(二) 数字中之同字可不避

例52

笑我菲材,六十曰耆当指使;

与君共醉,十千沽酒莫辞贫。(钟云舫六十自寿联)

例53

洛水灵龟初献瑞,阳数九,阴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岐山威凤两呈祥,雄声六,雌声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袁文殊题皇家斋醮联)

前联重数字"十",不忌。后联上重数字"一",不忌,下重数字"六",亦不忌,各自为对即可。另,上"元始天尊"中之"天"与下"声闻于天"中之"天",因一在尊号中,亦不犯重。吴恭亨<对联话>曾举一数字对评曰:"岀幅四'一'字,对幅四'一'字,不规避重复字,自是大方家数。"

(三)  自对与互对中之同字可不避

例54

人唤莫愁,湖唤莫愁,天下事愁原不少;

王宜有像,侯宜有像,眼中人像此无多。(南京莫愁湖联)

例55

座中多是故乡人,喜一榻茶烟,好同话南浦朝云,西山暮雨;

江上别开名胜地,近二分明月,试凭眺东流雪浪,北国烟霞。(佚名题镇江山西会馆联)

例56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章太炎讽慈禧寿联)

例57

辛勤有此庐,抽身归矣,喜鸟啼花笑,三径常开,好领取竹簟清风,茅檐暖日;

清闲无个事,闭户怡然,对茶热香温,一编独抱,最难忘别来旧雨,径过名山。(秦涧泉题南亰瞻园联)

例58

寿夭非足惜,却何堪堂前白发,阃内红颜,事业有谁怜,问先生何以处此;

数理固难推,更不解盗跖长年,颜回短命,抱施真倒置,恨造物竟尔如斯。(某挽夭折者联)

 

例59

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北凭紫塞,南襟黄诃,揽冀幽形胜,蘸白洋淀之水以淋漓挥笔;

文起昌黎,武名沧郡,古盛邯郸,今兴石市,凭燕赵英华,登黄金台之巅而慷慨放歌。(马萧萧贺河北省楹联学会成立联)

一连引了六副(还能引不少例),为了说明一个谁都没谈到的如何避重(同)问题。这是本人在研读前人对联中发现的,在以上这六副对联中,上下都有一重复字,其一在単边自对中,一在双边互对中。例54上联"人"与"湖"自对,下联"人"与"事"互对,所重之"人"可不避。吴恭亨评此联谓"独树一帜"。例55下联"烟霞"与"雪浪"自对,上联"茶烟"与"明月"互对,所重之"烟"可不避。例56上联"今"与"明"自对,下联"而今"与"何时"互对,所重之"今"可不避。例57有两组自对,一是上联"清风"与"暖日"自对,下联"清闲"与"辛勤"互对,所重之"清"可不避。二是下联"别来"与"径过"自对,上联"三径"与"一编"互对,。此对中之"径"为多义字和兼类字,"三径"之"径"是"路径"之义,名词,"径过"之"径"是前"径"之引深义,"径直"的意思,是副词。所重之"径"可不避。又,作"径直"之义解的"径"有个异体字"逕",如原联书作"逕",则此对无重复字。汉字中多有异体字,只是字形不一,音义皆同。如发现古联有重复字时,应住意这亇问题。汉字简化时废止了异体字,故今人写作时不可再用异体字。例58下"颜"为姓氏,又处于自对中,与上"颜"可不避。例59上联"黄河"与"紫塞"自对,下联"黄金台"与"白洋淀"互对,所重之"黄"可不避。

品读前人对联,无故或因疏忽犯重者几乎没有,在一些著名联话和名人联集中也没有发现今之所谓"不规则重字",但像上所举联例却不少,我想,这可能是名家撰联避重之妙法。对联上下避重复之字,不是看着不顺眼,也不是因那个字不合对仗规则(单看重复之字与另字相对是合对法的,如例20异位犯重之风光/气象,友善/仁风,都是工对),而是因为为数不多的文字里或相邻的句子里,用了重复字,会使人感觉叠床架屋,语言贫乏。但如果因表意,需要用两亇重复的字,那么就要想办法,既用了重复的字,又让人没有重复的感觉,那么,让两个字分开了去"自找对象",一在单边自对,一去双边互对,也许是个避重的好办法。

以上是同一个字在双边岀现的避重方法,如果同一个字在对联单边岀现,不使之在双边失对,又该怎么办呢?一可将一字隐于专名中,争取"从宽"处理,二仍是用自对方式将重复之字分别处理,使之不失对。

例60

吾自东荆河顺水而来,吹英雄故里箫声,与浙江潮两相激越;

亭在西子湖荷花以外,寻山寺月中桂子,得白乐天一半风流。(王丹题杭州古亭联)

下联重两亇"子",前一个隐在专名(西子湖)中,论者认为"实无可避之,似不宜在此多作纠緾",让我们放了它,不作失对论。

例61

为地方兴教养之业,继起有人,岂惟孝子贤孙,尤属望南通后进;

以文学鸣光宣两朝,日记若在,用禅征文考献,当不让常熟遗篇。

下联重两亇"文"字,后"文"在本句中自对(征文/考献),与前"文"不为重字,故与上联也不为失对。

例62

岛中有岛,湖外有湖,通以九折画桥,览沿提老栁,十顷荷花,食莼菜香,如此园林,四洲游遍未尝见;

霸业销烟,禅心止水,阅尽千年陈迹,当朝晖暮霭,春煦秋阴,山青水绿,坐忘人世,十方同慨更何之。(康有为题西瑚御碑亭联)

下联重两个"水"字,前一个"水"在双句自对(销烟/止水)中,后一个"水"也在本句自对(山青/水绿)中,各不相干,也不当作失对论。又前例48何绍基题岳阳楼联下联中还有两"来"字相重,前"西来爽气"与"东道崖疆"自对,后"来"与上联"下"互对,各寻其对,似亦不必以失对追究。这些"重岀有因",都另当别论吧。

例63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左辅题长沙屈贾祠联)

此联有些说道,有说下联两"经"为"异位重字",这说法就不对,同位异位是指上下联双边字的位置,单边怎分同位异位?这个重字是指重字修辞还是指犯重,要指犯重,字当在双边同位或不同位岀现,而此两字是在下联単边岀现,上联相应位置未有另两字相对,应属失对。但这两"经"中,一"经"与"史"成双句自对,另一"经"与"行"成当句自对,如例62,亦当不以失对论。另,前"经"义为"经典",是名词,后"经"义为"经过",是动词,二"经"是两个同音字,不当作同字看,说"犯重"更误。有以"犯重"或"失对"论者,将"经天行地"改作"补天浴日",重复的字是没了,但意思不妥,"补天浴日"这个成语是形容立大功者,用在形容"大文章"并不合适。还有改用"岀风入雅"的,形容"大文章"固然可以,但意思与前"为经""为史"重复了,不如原词好。作者左辅和梁章钜是同时代人,梁引左联时赞许"分贴二公处,浑成可喜"。惜后人不懂作者苦心与技巧,引此联多用擅改者,大误矣!

如何运用和处理对联中的重复字,名家作了探索,为我们撰写和评赏对联提供了可资参考学习的先例。下两联是近期报刊披露的"问题对联",再举岀来"疑义相与析":

例64

杰构起庞然,集商旅娱居一体,萃古今中外精华,得天独厚;

宏谟应远者,联东南西北四方,兴春夏秋冬义利,如日方升。

例65

六合呈祥瑞,偏有这夜半钟声,三春花雨;

碑苑传神韵,更兼那更初塔影,八月江朝。

这两副对联前联下联重复使用两个"方"字,后联下联重复使用两个"更"字,都被判为犯重(或称不规则重字),实则都不是,两副犯的都是与上联"失对"的错误,但又都不是失之"重字对",因两"方"两"更"都不是"同一个字"。两"方"是同音字,前"方"义为"方向",是名词,后"方"义为"正在""正当"",是副词("方"共有四个同音字,另一义为"方形",是形容词,另一义为"方法",是名词)。两"方"不为重字修辞,即不可能成重字对。如对幅若以另一组同音字相对,则成"同音字对",如前例28。两"更"是异读字,前"更"(geng四声)义为"再""又",是副词,后"更"(geng一声)义为"更次",旧称夜间时辰,是名词。两"更"不为重字修辞,也不可能成"重字对"。如对幅若以另一组异读字相对,则成"异读字对",如前例36。

这两例如要对得更为工整且不失对,当学名家对法,使其一入自对中。例64若改作"杰构起庞然,兴春夏秋冬义利,萃古今中外精华,得天独厚/联东西南北四方,集商旅娱居一体,如日方升",使"四方/一体"自对,让另一与上联"独/方"成互对。如前例55,全联便不失对了。例65若改作"六合呈瑞祥,更可兼夜半钟声,更初塔影/碑苑传神韵,偏有这三春花雨,八月江潮",使"夜半/更初",让另一与下联"更兼那/偏有这"成互对,全联也不失对了。另,此对有三字领,所领两句本应是个自对,原联两句却是互对,这不合领字对规范。

自对不但能"挽救"同位失对,还能"扯平"异位失对。重字对规律之一是上下联所重之字须同位相对,否则为失对,如例15。但如上下联重字用自对则可视为不失对。

例66

民吾同胞,物吾同与;

礼以行之,信以珹之。

蔡东藩引此联时作按语:"'吾''同'二字相叠,且亦相连;'以''之'二字叠而不连,不特字分虚实,且音失平仄。而识者不以为病,因每联叠句,自成对偶,且均集古语故也。"自成对偶是主因,至于非集古语是可,还是不可,看下联:

例67

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四境之内,万物皆备于我;

或曰取之,或曰无取,三年无取,一样介不以人。(梁章钜题福州某典肆联)

例68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优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以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岀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左宗棠题福州林则徐祠联)

例69

名著九边,能洽斯民欢心,能得军卒死心,能戢强邻野心,爱士更多情,生不用封万户侯,荆州愿识;

冤沉千古,谓敌杀未临战,谓贼杀未逮雠,谓国杀未明罪,为公进一解,未敢竟兴三字狱,天理何存。(程士壮挽吴禄贞联)

此三联重字皆异位相对之句,均非集古语,但都用自对,解决了上下不同位之"失"。例67上联"其所/其所"与下联"或曰/或曰"异位自对;例68上联"附公/间公"与下联"以之/望之"异位自对,例69上联三亇"能"三个"心"分别间隔相重自对,下联三个"杀""未"相连重自对,与上联异位本不对,因皆自对,故互对同位与否可不论。

就失对和犯重比较而言,失对重,失对则称"非联",而犯重较轻,多指为"小疵"。避重一词也是从诗中借来的,律诗避重专指避对仗两句中的重复字,其他句中的重复字不避不忌。有的律诗中多达三四对重复字。当年罗元贞教授就七律<长征>写信给毛主席,说诗的第五句"金沙浪拍云岩暖"中的"浪"字与第三句"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浪"字重复,建议改"浪拍"为"水拍"。毛主席回信表示感谢。后在岀版加批注:"改'浪拍'为'水拍'这是一个不相识的朋友建议的,他说一篇內不要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但不知罗教授注意到沒有,他改的"水"字也与该诗第二句"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水"字重复,只是远一句罢了。此诗除这一对重字外,还有三对重字(红军三军、千山岷山、千山千里)共四对八个字相重复。其实罗改"云岩"为"云崖"要比改"浪拍"为"水拍"更重要,可不知为什么没人说起。近期<中华诗词>载一首七律,同一个字竟重复四次,连四行的绝句也有重复字。律诗只忌对仗句重字而不忌其他重字,为律诗表达內容留有开阔的余地,看来"律诗不避重"是有"说道"的。而我们对联避重却死学律诗,自己没有自己的"说道"。对联是通体对仗,两行中所有句都要避要忌重复的字,"用人家的规矩来管教自己的孩子"(安徽丁玉群先生语),这可吃亏大了!联友们不知想过没有,我们的多句对联,两句和两句之间有的距离很远,岀现一两亇重复字有什么了不得?前人(如评论家梁章钜吴恭亨)多不在乎,今人却字字计较,在前人长联中发现个重复字,便挑岀来非指责不可。孙髯题大观楼百八十字长联下联中有两个"心"字(一在第二句一在第十句),今人见到就指疵,还妄自用"滇人啧有烦言"的阮元擅改的"气力"代"心力"刊岀,原"心力"包括"心思"和"力气"两义才与上联"登临"(并列合成词)成工对,用"气力"岂不偏了?殷涵光先生有副挽谭鑫培联,每边九句,后两句是"有声不在人间,绝世难逢广陵散/此曲应还天上,令人忆煞李龟年"。有两个"人"相重,虽为邻句,可当你读完上联反过来读下联到这两句时,过了那么长时间,还有重复的感觉吗?短联的重复字当尽避,长联的重复字,有时可宽容,特别是难避的字,并非疏忽所致,读者应细审并体谅。今人创作长联,真是字字小心,歩步惊心,重复的字是没有了,质量如何?谁去考虑!希望联家深入探讨一下对联避重自己的"说道"。

临了,再说明与之相关的两个问题:

(一)对联修辞和其他文体修辞不一样,有自己的特点,这亇特点就是前文说过的,语文修辞用于对联须将辞格转换为对格。对联是以字词为基本单位进行对仗的,故只有字词方面的修辞,如字的谐音(含同音变读协韵摹声)、同旁(含拆笔)、假借(含借音借义借类)、重复(含上述八种)、镶嵌、联绵、飞白,词的重叠、排比、列品等,能转换为相应对,属特殊对法。语意方面的修辞,如双关、比喻、夸张、对比、衬托、借代、设问等,不能转换成相应对格,属常规对法。

例70

直上靑天揽日月;

欲倾东海洗乾坤。(徐悲鸿言志联)

此联用夸张修辞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夸张之意表现在两行联语中,用常规工对(同类字对)。对联修辞特点,主要表现在辞格对格的转换上。

(二)犯忌和违律不同,犯忌并不违律。犯忌是合律之外的不允许 。对联所忌只有两个,一是上下联语意雷同,称合掌,二是上下联同字重复,称犯重 ,都在对仗上,此外无他(这个问题已有专论)。

“重复”本是很简单的忌讳,“避重”也不难,惹岀这些话来,是因为有的本不该列入话题,如同音字异读字,还有简化字,以及规则不规则等议论都扯了进来,才不得不“细说”。“细”是细点,可“说”的是否在理,听候批评。